? ??一、啟開歷史長卷,縱覽西溪豐厚歷史文化積淀和獨特城市濕地風貌
????濕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蓄洪水、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但同時它又是全世界范圍內一種亟待保護的自然資源,因人類的活動而日益減少。《濕地公約》將濕地定義為:“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為咸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同時又規定,“可包括鄰接濕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區域以及濕地范圍的島嶼或低潮時水深超過6米的區域”。
????西溪濕地位于杭州城西西部。主要屬于西湖區的蔣村鄉,小部分屬于余杭區的五常鄉,距市中心武林門約6公里。西溪濕地公園坐落在西湖區的西部,天目山路延伸段從其南邊經過,北邊為文新路延伸段,東臨蔣村商住區和古蕩小區,西接五常。
????歷史上的西溪濕地,指西溪河流經留下——古蕩段兩岸的寬闊地帶。其南岸包括今日老和山——靈峰山——北高峰——龍門山——小和山山脊線北側的丘陵坡麓地帶;北岸包括余杭塘河以南——五常——蔣村鄉一帶的水網平原,面積約60平方公里。目前的西溪濕地,東起紫金港綠帶西側,西至繞城公路綠帶東側,南接沿山河,北界文新路延伸段的一片魚塘水網平原。一期面積3.2平方公里,總面積10.08平方公里。
????西溪和西泠、西湖并稱“三西”,歷史上有“副西湖”的美譽。西溪歷史悠久,它發現于東晉,發展于唐宋,興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國。1600多年來,西溪濕地農事活動和人文活動頻繁,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存和人文積淀,形成了豐富的景觀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
????清雍正《西湖志》載:“西溪,在西湖北山之陰,由寶石山背陸行,繞秦亭山,沿山十八里,為宋時輦路,抵留下……,水道由松木場進古蕩,溪流淺狹,不容巨舟。自古蕩以后,并稱西溪。曲水彎環、群山四繞,名園古剎,前后踵接,又多蘆汀沙溆”。西溪在歷史上書寫過輝煌燦爛的華彩樂章,曾有廟108座,寺院60多處,塢18個,橋18座,名泉18處,還有50多處名人別墅及諸多名人古墓。
????二、打響“雙西”品牌,精心建設西溪濕地綜合保護綠化工程
????近年以來,由于人類活動的頻繁介入,位于城鄉結合部的西溪濕地受到城市建設和開發的嚴重侵占,同時,隨著濕地內居民人口的增長和生產活動的不斷擴展,濕地內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周邊地區的快速開發也嚴重威脅著西溪濕地的生態和環境質量。西溪濕地的自然地理面貌變遷巨大,原有自然或人工濕地的循環運轉系統遭到了破壞,現行生態系統已無法進行有效的自循環運轉。特別是在處理開發建設與保護管理這對矛盾中,由于開發的快速挺進,造成城郊環境和文化的大幅度衰退屢見不鮮。我們遺憾地看到,自然風光在消失,生活污水在橫流,濕地和柿子樹在消失,綠地與綠地之間似曾相似,那些幾千幾百年業已存在的特征逐漸喪失,視覺、空氣等污染越來越嚴重……為了不讓成片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為了不讓成片的柿子樹轟然倒下,為了不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美妙景致成為幻想,為了不讓成片的水塘消失殆盡,參照國外濕地保護的先進經驗,參考西溪濕地的相關古代文獻記錄,運用現代生態學、生物學、地質學、氣候學等等科學研究成果,恢復西溪濕地生態系統已迫在眉睫。
????自2004年8月,經公開招投標,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正式拉開帷幕。未來幾年內,將在約11平方公里的區域里,設立五大特色保護區,即生態保護培育區、民俗文化游覽區、秋雪庵保護區、曲水庵保護區、濕地自然景觀保護區。
????根據調查,西溪濕地共分布著維管束植物85科,182屬,221種。其中蕨類植物8科,9屬,9種;裸子植物4科,5屬,5種;被子植物73科,168屬,207種。草本植物多于木本植物。木本植物主要有香樟、楓楊、柳、柿、桑、構樹等等。區內陸地綠化率達85%以上,除水稻、蔬菜類外,種子植物以分布多少為序,在岸上的主要有:胡桃科的楓楊,楊柳科的河柳,柿樹科的柿,其中盆柿較多,方柿較少,油柿極少,禾木科的早竹,桑科的桑,楝科的楝樹,玄參科的泡桐,樟科的香樟,榆科的白榆、榔榆,錦葵科的木槿,薔薇科的野薔薇,梧桐科的桃等等。水中蔓生著莧科的喜旱蓮子草,少量雨久花科的鳳眼蓮等等。淺水池塘有睡蓮科的蓮,菱科的四角菱,零星分布的禾本科的蘆葦等等。樹林中有夏候鳥,如杜鵑科的大杜鵑,雨燕科的針尾雨燕等。
????為切實打造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農耕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寺院文化和水鄉文化,集中展示西溪濕地春夏秋冬“四時幽賞”,體現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交相輝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在西溪濕地植物配置中,運用“三保”原則,保持低洼地形、保護原有植被、保留生態池塘,有效利用了點植、片植、對植、叢植、群植、孤植和混交等手法,實現了喬、灌、草、藤的植物多樣性。
????主要樹種選擇有:
????1.基調樹種:梅花、香樟、柿樹、楊柳、楓楊
????2.主綠化樹種:
????上層木:大喬木有香樟、紫楠、天竺桂、深山含笑、樂昌含笑、廣玉蘭、雪松、楓香、銀杏、無患子、金錢松、香椿、珊瑚樸、垂柳、水杉、池杉、欒樹、雜交鵝掌楸、七葉樹、烏桕、山毛櫸、青岡櫟等。小喬木有紅楓、櫻花、山茶、雞爪槭、紅葉李、山玉蘭、紅玉蘭、木筆等。
????中層木:花灌木有碧桃、海棠、杜鵑、月季(包括月月紅)、紅花繼木、紫薇、木繡球、金絲桃、棣棠、石榴、含笑、紫荊、金鐘花、火棘、楊梅、香泡、早園竹等。引進植物(園藝類)有八仙花、溲疏、山梅花、金雀兒、金縷梅、金葉皂莢等。
????下層木:蓮類、水芹、水毛茛、燕子花、慈菇、紫花地丁、山蕎麥、野豌豆、玉簪、姜花、鳶尾、矢車菊、荸薺、菱角、蒲公英等。
????至于統稱為蘆花的蘆葦、蘆荻、蘆竹、白茅作為主要地被,以片植為主。
????具體對策與措施:
????展示農耕文化在詳盡了解水草、本草、竹、木等野生植物和魚、鳥等動物資源分布和農田耕作、灌溉的基礎上,力求勾畫出一幅大自然生態的情景和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圖象。用桑樹、桃樹、柳樹,體現“千條弱柳垂青瑣”,“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落葉時”。恢復了桑基魚塘,在田埂地角,纖陌縱橫之處種植了時蔬葉菜。尤其是采桑時節,羅敷女采桑忙的農家情懷盡情彰顯。
????為了達到總體效果,主要配置香樟、柳、柿、楓香、銀杏、紫楠、水杉、楓楊、大葉柳、木荷、白櫟、麻櫟、栓皮櫟等等,起到烘托景區的作用。特別是作為蔣村特色樹種——柿樹,我們又進行了大面積種植,與原有的柿樹進行更新,更充分地保持西溪濕地的特色。在桑樹的種植上,也是采用老桑與新桑夾雜種植,既體現植物的觀賞多樣性,又集中體現了采桑文化。
????適當地種植一些果樹,也體現濕地與人的和諧共存。在房前屋后以及田埂上種植果樹,與原有的果樹相得益彰。
????弘揚名人文化保護古樹名木,特別對位于五標段民俗文化區的百年古樟樹進行保護,體現其古樹參天,蒼勁虬枝。在造景中,借鑒“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文心雕龍》中所述“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骨”的立意,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賜予。在植物配置和疊山筑水中,涵蓋老莊哲理、佛道精義、六朝風流、詩文趣味影響浸潤,側重于文人園林以賞心悅目而寄托理想、陶治性情、表現隱逸者,從單純寫實向寫意與寫實相結合過渡。樹木配置蓊郁蒼翠,花卉布局姹紫嫣紅,既體現園林的天然野趣,也增添濃郁的生活氣息。出現了諸如“壺中天地”、“須彌芥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情趣,可以說,每一個布局都是一幅流動的山水畫,都將之視作一幅作品來體現它的風骨神氣。尤其是在處理西溪“三雪”勝景上,即梅花(意寓香雪)、桃花(意寓絳雪)、蘆花(意寓飛雪),營造“千頃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鷗鳧棲水高僧舍,鸛鳩巢云名士樓。瞻葡葉分飛鷺羽,荻蘆花散釣魚舟。黃橙紅柿紫菱角,不羨人間萬戶侯”的氛圍。
????渲染寺院文化在層巒疊嶂,林莽蒼郁,前臨沃野,景界開闊處選址復建寺觀。根據殿宇僧舍往往因山就水、架巖跨澗,布局上講究曲折幽致、高低錯落的特性,在主要殿堂栽植了松、柏、銀杏、七葉樹等姿態挺拔、虬枝古干、葉茂蔭濃的樹種,以適當烘托宗教的肅穆氣氛,而在次要殿堂、生活用房和接待用房的庭院內則多栽植花卉以及富有畫意的觀賞樹木,有的還點綴山石水局,體現“禪房花木深”的情趣,使其成為文人吟詠聚會、游人駐足留連的理想休憩場所。主要配置了梅花(體現香遠)、竹(體現清深)、松(體現不畏嚴寒)、桂樹(體現清新芳香),茶樹(體現清妍)以體現寺院清泉環階,白云滿室,嘉樹夾牑,森樹煙凝,石逕苔生,芳杜匝階,庭列修竹,檐拂高松的幽邃靜謐,也體現了城市濕地鬧中取靜的立意。
????凸顯民俗文化作為民俗文化工區的標段,如何集中展示民俗文化是重中之重。對于亭閣樓觀、喬木茂草,或高或下,或遠或近,一出一入,一榮一凋的處理,我們深知大俗大雅乃一線之隔。在實踐中,我們參照了許多造園個例并現場踏勘,盡植蓮荷,近岸植桃、梨